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合理并用“科技—人才—教育”和“教育—人才—科技”两种发展逻辑,共同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文|彭未名(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省社会组织研究中心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阶段,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支撑性作用,把握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系,以教育、科技、人才的新体制、新动能、新优势大力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水韵伦常迎芒种,鱼蚌正鲜美,伦教糕飘香|廿四风味
探索新路径,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是“三位一体”的关系,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共同服务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从先行现代化发展实践来看,通常是先建立教育中心,继而成为人才中心,再成为科学中心。教育中心聚集了人才、培育了人才,人才创新科技、促进了科技发展,科技发展产业、产业引领经济,经济的繁荣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我国作为后发型国家,当然不能沿袭先行现代化国家的道路发展自己,而必须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其中,如何处理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大问题。从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到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教育强国战略,再到党的二十大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教育强国。这是我们思想认识的一次次历史性跃进,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国家更加认识到科技、人才和教育的重要性。以科技为抓手,集聚人才,实现突破,实现追赶甚至超越,这种发展逻辑是“科技—人才—教育”,而不是“教育—人才—科技”的历史自然逻辑。这是中国特色的发展逻辑,也是中国的成功经验之一。
从总体来看,这种发展逻辑虽然有利于实现局部突破和弯道超车,但较难出更多原创性成果,更不可能实现整体性超越。从国家的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来看,还必须从教育抓起,提高民族整体素质,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夯实国家发展的根本性基础。因此,我们需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合理并用“科技—人才—教育”和“教育—人才—科技”两种发展逻辑,共同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具体实践中,很多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资源总量有限,我们必须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以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创新科技体制、加速构建新质生产力,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基础。
建立新体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
新质生产力发展有赖新科技体制建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水平的大幅跃升需要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赋能,需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统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的布局,着眼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同时,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
新科技体制的重点是高校。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新质生产力与教育发展之间存在双向驱动的内在逻辑,教育通过促进劳动力再生产、科技创新和理念更新来提升新质生产力。“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将我们与世界联系起来,为我们带来新的可能性,但要加速构建新质生产力,教育本身亟待转型,以真正成为国家科技战略力量。为此,一要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着力强化高校有目标有组织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加强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汇聚力量,合力攻关,形成有重大影响的大成果,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的支撑。二要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促进其多向流动或多向交换。三要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遵循“学校育才+岗位成才”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和英才辈出的一般规律,把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作为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一个战略支点。
激发新动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点
科学技术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新教育培养新人才,新人才赋能新科技,新科技催生新动能,新动能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依赖于科技创新,强调人才和知识资本的重要性。通过培育和吸引高素质人才,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新理念和新技术,推动新动能的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创新是第一动力。从创新发展趋势来看,过去的要素驱动正转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等措施,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培育、壮大新动能。
创新能力形成新动能。加大研发投入和培养创新人才是新动能的重要来源。这种创新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从而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我国强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突破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以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科技创新被视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产业链优化创造新动能。新质生产力通过优化产业链,增强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这包括提升产业链的附加值、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等,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注重产业结构优化,从传统制造业向高附加值、高新技术领域转型。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蓬勃发展,绿色低碳投入不断增加,绿色产业强势崛起,这些变化促使我国经济在遭遇挑战时仍能保持稳定发展。
消费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攀升,使投资流向和结构不断优化,重点投向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点领域。这种转变不仅发挥了投资的逆周期调节功能,也实现了投资对宏观经济的积极影响。
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动力,人才是主体。新市场主体较快增长、新产业新产品层出不穷、新业态新模式成长壮大,这些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创新动能的持续增强,新质生产力、新经济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着力点,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培育新优势,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彰显新质生产力的全面价值
新质生产力具有创新性、数字化和高质量的特点。随着新动能的创新发展,我国的竞争优势可能来自某个行业或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如绿色能源、人工智能等,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绿色低碳技术成为新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采用环保的生产方式,企业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它也可以是建立在教育科技人才新发展、人工智能强势崛起和自立自主的基础上形成的新技术优势、新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和新信息优势,或者是最终的新的分配优势。
分配优势将成为我国独一无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优势。美联社引用荷兰合作银行高级策略师的观点,认为中国可能会采取措施继续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让中国老百姓从经济增长中获益更多,还可能为外国投资者提供新的激励措施。我国未来必将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和兜底性的民生建设,解决好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质生产力的全面价值——不仅是对个人的经济收益、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活力的显性价值,而且在于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积极影响,如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以及对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家庭幸福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的隐性价值和合法性来源。
[本文系广东省社科规划2023年度高质量发展主题研究专项“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持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GD23WTD03-05)研究成果]
【本文责编】刘龙飞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4年第16期
【频道来源】南方+客户端观点频道